第(2/3)页 湖北的左良玉、山海关的吴三桂、福建的郑芝龙哪个不是拥兵自重的主? 现在都达到宁武关了,诏书下了一封又一封,谁特么动弹地方了? 他想跟郑芝龙“借”几艘船,能跟朝鲜方面来回送信就成,结果什么东南海域夷人有异动,海面目前不适合航行云云。 让朱由检“成长”了一点,但没有完全成长。 见风使舵是他们的本性,如果自己手里有足够的实力,那么这帮人还勉强压制住野心,不敢造次。 可是一旦自己手里失去了有生力量,那么对不起了,他们也不可能听自己这个皇帝的了。 对吧,圣天子? 呵 如今李自成都快到北京城了,吴三桂貌似动弹了,却在路上慢悠悠地走着,左良玉、郑芝龙这些人根本就没来。 可见这帮人见大明大势已去,根本就不愿意为他效力了。 由此可见,朱由检用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宝贵的经验。就不应该把自己的嫡系人马一股脑的都搞决战!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,看看【正常轨迹】多尔衮是怎么做的? 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,多尔衮迟迟不肯出兵,先让吴三桂和李自成火并,等两家死伤得差不多的时候,多尔衮再冲出来收拾残局。 这么一来多尔衮既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李自成,又能够保存自己的实力,而且还能够在日后压制吴三桂的时候,充满优势。 此时朱由检就是这么个思路,天下兵马那么多,“大部分”还是听从调遣的,完全可以命令那些不是嫡系的人马冲在最前面,自己组建的“勇三营”的人马在关键时刻再出手。 这么一来的话,那么天下三分的局面就可以形成了。 李自成占据西北,多尔衮占据东北,而朱由检依旧占据中原地区。再差也能保证北宋时期的地盘大小。 那么现在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呢?朱由检的优势远远大于历史上的同时期! 六万精兵固守宁武关,让李自成不得寸进,朝鲜北部的王鸿泰牵扯住了皇太极的大部分精力,而且听闻皇太极好像卧病在床许久,没准哪天嘎嘣就没了呢? 左看右看,优势在我! 第(2/3)页